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谁(“唐宋八大家”之首)
出生于河阳县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河阳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韩氏以及韩愈远祖一支的“世谱”,“韩氏出白姬姓。晋穆侯溃少子曲沃桓叔成师生武子万,食采韩原,生定伯,定伯生子舆,子舆生献子厥,从封,遂为韩氏。十五世孙襄王仓,为秦所灭。少子虮虱,生信,汉封韩王。……”故韩愈为汉代诸侯韩王信的后裔。其父韩仲卿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贤明能干得武昌父老为他刻石颂德。此外,韩仲卿在文学方面也有所成就,他曾编纂三国文学家曹植文集,并为之作序。韩仲卿生有三子,韩愈是其第三子。
韩愈图
七岁属文,得萧存赏知韩愈出生未几,其母便过世了。大历五年(770年),其父韩仲卿卒,时愈三岁。仲卿卒后,长兄韩会携韩愈在故里河阳县丁忧。服除后,大历九年(774年),韩会入京任起居舍人。从大历九年到十二年(774年—777年),四年之间,韩愈随兄、嫂居于长安。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五六岁时,他即在长兄的教导下读书。到七岁时,韩愈的功课已有了相当大的长进。他“七岁属文,意语天出”,得到了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古文家萧颖士之子)的赏知。
兄长病逝,由嫂抚养大历年间,元载当朝,韩会以有“文学才望”为其青睐,任起居舍人。韩愈随兄长韩会定居长安,生活安定。然而,自大历末到建中初,三四年之间,幼年的韩愈却一直在悲伤和奔波劳顿中度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诛。不久,韩会受其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举家南迁。建中元年(780年),甫抵韶州不久,韩会便于韶州任所病逝,年四十三。韩会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护丧返回河阳。葬毕,原拟于河阳久住,因诸多缘故,韩愈再随嫂避居江南宣州。此后,寡嫂郑氏一直抚养韩愈,“念寒而衣,念饥而飧;疾疹水火,无灾及身”,确是“在死而生,实维嫂恩”。
韩愈画像
两度拜会浑瑊,四次科考中举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他曾赴河中府投奔族兄韩弇,期望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入长安,应礼部进士试。是年,他于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故去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其相助,后作《猫相乳》以感其德。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他又连续参加三届科举,皆未中。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途中,他再一次往河中府谒见浑琥,写《河中府连理木颂》。后途经滑州,又作《上贾滑州书》。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韩愈虽然四试于礼部,但以二十五岁而登进士第,也是幸事。
三度科考失败,上书宰相未果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第进士,但只是取得“出身”,还不能立即入仕,须再通过吏部的考核(俗称“释褐”),才得以分配官职。贞元八年(792年)二、三月间,韩愈返河阳故籍,以取得参加吏部博学宏词试的资格。其与卢氏完婚,当在此时。五月,在取得吏部考试资格后,韩愈即赴长安。贞元九年(793年),韩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贞元十年(794年),韩愈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他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三次试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连续落选,生活已窘困至极,其作《马厌谷》《苦寒歌》都是此期贫困生活的反映。
两入幕府,任节度使推官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后前往东都洛阳。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使推官,试协律郎。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
升任监察御史,上疏《论天旱人饥状》贞元十六年(800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贞元十七年(801年),他通过铨选。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年),他晋升为监察御史。是年关中地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查访,目睹灾情,遂上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期望德宗特敕京兆府停征当年京畿地区的税收、减免百姓赋税。
韩愈画像
屡遭贬谪,作《进学解》自喻贞元十九年(803年)十二月,韩愈受李实等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于次年春抵达阳山县就职。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韩愈获赦,授江陵法曹参军。次年六月,他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韩愈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其后,他又被降授河南县令。元和六年(811年),韩愈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后复任国子博士。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遂作《进学解》自喻。宰相看后,很是同情,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获赐绯鱼袋,因旧交裴均被贬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兼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他又任知制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韩愈晋升为中书舍人,获赐绯鱼袋。自唐朝开始,官服分颜色: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韩愈获赐绯鱼袋,证明其在官场已有一定地位。不久,有人提及韩愈旧事,称其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为平庸之辈,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此论喧于朝列,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随征淮西,撰《平淮西碑》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为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淮西、蔡州平定以后,韩愈于十二月随裴度回朝,因功被授为刑部侍郎。宪宗命他撰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文中运用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其时,李愬因率先入蔡州生擒吴元济,自认功劳最大,于是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遂入宫进言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书左仆射郑余庆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韩愈被引为副使,参与修定事宜。
平淮西碑
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宪宗览奏后大怒,欲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朝臣也为其说情,宪宗遂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遂对宰相言:“昨得韩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但同平章事皇甫博与韩愈有故,便抢言道:“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刺史。
出使镇州,两任吏部侍郎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被征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任兵部侍郎。是年,镇州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向朝廷索求节钺。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廷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到镇州后,韩愈召集军民,力陈反逆与归顺的不同后果。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他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二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朝廷遂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改职兵部侍郎。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韩愈为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自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此外,韩愈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韩愈主张“文道合一,载道为主”,其文章以阐明儒家之道为宗旨,其作《师说》《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谏迎佛骨表》《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备受传诵。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去世于长安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次年三月,韩愈葬于河阳。后由其生前指定的高徒皇甫湜为其撰写《韩文公墓志铭》,李翱令作行状。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韩愈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为纪念韩愈,于孟州市西虢乡韩庄(传为韩愈老家)修建有韩文公墓。广东潮州市潮州韩文公祠是我国存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纪念韩愈的专祠。
韩愈墓
原文标题: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谁(“唐宋八大家”之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jingsheng.com/news/19331.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豪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