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

  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

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

  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

  ,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

  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

  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

  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

  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陶渊明喜爱菊花,诗中经常

  会提到菊花。

  他是东晋、刘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就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魏晋以来古朴诗歌所

  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不仅成功地将日常生活的哲理融入诗中,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而且又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可说是诗歌的创新先锋。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

  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

  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

  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

  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

  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

  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

  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

  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

  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

  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在此以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角

  色中做选择,心情很矛盾。这以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

  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诗

  歌流露出作者因为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感到心意黯然,难以入眠。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

  居的快乐和决心。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如「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诗中写他已找到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

  ,要坚持到底而不反悔。这种精神寄托就是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融入山水田园,融入大自然

  的造化之中。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

  ,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原文标题: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jingsheng.com/news/33090.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豪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