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1、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沁园春长沙教案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五、归纳写作手法、诗歌主题

六、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设计:

篇二: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作文吧https:///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词的欣赏》曹雄飞《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举国上下又掀起了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诗词、理论著作的一股高潮。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他的诗词也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树奇葩。毛泽东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的一代伟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学习一首词或者一首诗,鉴赏一首诗或者一首词,也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体会一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诗言志。那么,毛泽东的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怎么样的一种志?他是用怎样的艺术形式抒发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来鉴赏、来领略。

诗歌的鉴赏方法很多,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诵读的方式。诗歌是最讲究节奏、韵律的,可以说它是最具有音乐性的一种文学作品。其实,在古代的很多诗,包括诗经、汉乐府,包括唐诗宋词,都是有乐谱可以演唱的。只有把它诵读出来,通过有声的语言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的艺术技巧和韵味。

二、听诵读录音,感受它的艺术韵味

三、同学们自己诵读一遍,注意课下注释,找出不懂的地方

四、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作。从题目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读出来那些信息?首先看沁园春,沁园春是词牌名(这首词是由东汉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整首词114个字。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那么,题目叫长沙,为什么叫长沙?长沙是毛泽东的家乡,毛泽东就是湖南长沙湘潭县人。此外,长沙还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他1913年看字一直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7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景色?这种景色有一种怎样的特点?

描绘了壮阔的秋景图。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层次感,从远景到近景。大自然的万物非常富有生机。一般描写秋天的景色是黄色,但毛泽东描写的秋景图是大红大绿,漫江碧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一幅壮阔的秋景图,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动有静。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应该是抑扬顿挫,读出层次感来,速度比刚才快,有明显的节奏感,语调激昂。看读的声音长一点,要有力度一些。

万类霜天竞自由既是对前面的概括,你还能从中读出什么呢?这仅仅是景物的描写吗?你从中还能读出什么呢?从景物的描写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在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发展空间,都在竞相表现着自己。看到这样的景色,毛泽东触景生情,往下看。

4.寥廓指广阔的宇宙。怅在古人那里经常表现一种惆怅、失意、伤感,但毛泽东在这里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这里的怅表现了一种感慨,一种面对大自然的一种深沉的思考。面对大自然,他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面对大自然,谁掌握着大自然万物的盛衰枯荣?在这里,毛泽东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面对军阀混战,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在这里,毛泽东已经从面对大自然的感慨,向更深的层次发出了这样一种询问。回答了没有呢?其实在下片做出了回答。读起来要寓意深邃,语气坚定。

思考:在上片哪些字用的非常好,给你的印象非常的深刻,大家来说一说。

立表现了伟人独有的气魄、气质

击有力度,写出鹰的雄姿,一般用飞

翔表现鸟在天空飞翔,这里表现鸟动作敏捷、欢乐,自由自在。

击和翔与竞交相辉映,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5.下片的前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和独立寒秋形成呼应和对比。今日站在湘江边,回忆起曾和那么多的同学在这里畅游,参加革命活动。那么今天独自一个人来到湘江边,就回忆起往日那些不平凡的岁月。携这两句实则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下面描写作者和同学们曾经在湘江边一起度过的峥嵘岁月。这两句读的时候是触景生情,引发回忆,速度要慢一些,深沉一些。

6.下面恰字又领出了7句,那这7句是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参加的一些革命活动,那这些青年是怎样的青年?才华横溢、奋发有为、忠心赤胆、一心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们写出了激浊扬清的文字,他们励志改变中国的现状。愤土中的愤,名词动用,把当年的万户侯视作粪土,表现了对大官僚、大军阀的一种蔑视。读的时候要紧凑、激情洋溢。

7.我们看最后三句,曾记否,浪遏飞舟?,曾记得吗?我们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击风浪,把快速行驶的船都挡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革命激情啊!这几句实则是对谁主沉浮的一个最好的回答,谁来主宰沉浮呢?就是我们这样一些热血青年,满怀抱负的、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人,要主宰世界的命运,主宰国家的前途。这几句充满着自信,要的的非常的豪迈、铿锵有力。

8.实际上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上学的时候,确实经常和他的同学们到湘江中去游泳。在冬天的时候,有时还从井里面取出一桶凉水,从头浇到尾。不仅锻炼了一种体魄,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正因为毛泽东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和气魄,才使他成了一代伟人。整首词结构严谨,用几个字把全词串联起来,概括全词的思路,立、看、问、忆、恰、记,上片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问话;下片先是忆,然后回忆了战友们的战斗生活,一个记概括全文,字回答了上片的问,全词结构严谨,上下呼应。全词最关键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以这首词主要表现了毛泽东的一种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结语:1925年的时候,毛泽东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人。而毛泽东刚刚来到长沙读书学习并开始他的革命生涯的时候,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毛泽东开始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青年不止毛泽东一个人,还有周恩来,他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在《自题小像》中写道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励志要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鲜血奉献给自己的祖国。邓小平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也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可以说,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每个同学的肩上,今天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明天能够更好的建设祖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那么现在我们以这样的豪情壮志把《沁园春长沙》完整的读一遍。

作业: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下去背诵全诗,并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篇四: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数1教时。

由于班级的基础不一样,教学的重点、进度可以有差别。基础好的班级,只要点到为止,不必详讲。基础差的班级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

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预习提示》第1、4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3.请学生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

4.思考这首词的思路。

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2.梳理词的思路。

(1)提问: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3)归纳: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抓住立看怅问携忆记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进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提问: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明确: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明确: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问: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明确: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提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携来百侣曾游。

提问: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5.学习、体会本词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先由学生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在黑板上,并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着重学习、体会下列诸词: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6.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壮阔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

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背诵这首词(课外完成)。

篇五: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篇六: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的相关知识,把握词的语言及写作风格,体会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伟大抱负。为自己立志,成为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泽东来。

4.将综合运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法、评价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朗读、自由品读、自主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主线:

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分析语言和情感――深化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导学:

1.试着朗读词;并解决生字词。温习词的知识。

2.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3.试着鉴赏本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列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在激昂的红歌声中走进今天的课堂)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预习检查

1.背景介绍

1911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纠正字词。

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生齐读)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三、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师生齐读课文,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组学习:讨论研习这幅图画你认为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语说说你眼中的湘江秋景。)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小组交流总结个别学生展示学生评价老师及时鼓励评价)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小组活动:

1、意思完整,但是不能流于翻译

2、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3、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四)朗读下片:

1.思考: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明确: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

2.小组讨论: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明确: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青春年少热情奔放才华出众关心国家无畏无惧敢于斗争

b.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对浪遏飞舟你怎么理解?

明确: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4、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做为中职生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激励评价,落实德育目标。)

四、作业:

1.背诵2.联系册3.课外阅读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可反映在周记上。

4.小作文-----写写家乡的秋景。

六、教学后记

《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我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在上课时,我与学生互动,发现他们不是很积极,当我提出问题时,他们整体回答还是比较积极的,可是我说让人单独起来回答时,他们还是有一些胆怯,很多时候,我明明听见他们把正确答案说出来了,可是一把他们叫起来,他们还是不敢说,于是我鼓励他们,不管他们答题的好坏,只要他们有勇气,我觉得都应该对其他同学说掌声鼓励一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的起来回答问题。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相信自己,他们总觉得别人的都是对的,自己的都是错的,所以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怎么找回自信呢?

第一步,经常性的鼓励他们,让他们有勇气提问,有勇气回答。

第二步,寻找他们的优点,重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

第三步,当他们表现良好时,我们要及时鼓励。

通过以上三步,我觉得应该能让他们找回一些自信,他们只有自信了,我的课堂才会更加的活跃。

这次教学的整体情况我觉得还不错,课一上完,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和背诵了,只是希望课堂能够再活跃一点,这样大家就能够开心的学习和进步,因此,我还需要不断的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


山东自考之家 微奇网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