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六祖慧能是哪里人

六祖慧能是哪里人

六祖(禅宗六祖惠能)

六祖(禅宗六祖惠能)

公元713年8月3日,禅宗六祖惠能在新州国恩寺安然圆寂,走完了他76岁的人生,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他传奇的一段人生经历,至今他的事迹,还被后世所流传,被公认为是佛教不可多得的大德高僧。

禅宗六祖惠能精通佛法,以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获得了五祖弘忍的衣钵传法,更是流传到后世,可谓是家喻户晓。

而且,六祖惠能还留下了《六祖坛经》,这是唯一一部除了佛祖所说的经书,可见《六祖坛经》的意义多么深远。

六祖(禅宗六祖惠能)

同时,六祖惠能还开创了南宗禅,更是奠定了禅宗的主流地位,被誉为我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就是这样一位大德高僧,可谓是为了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成为了佛家四众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当我们回首六祖惠能的往事时,才发现,原来六祖惠能曾是一位不识字的樵夫,那么,既然他不识字,又如何去领悟佛法呢?又为何成为了佛教著名的高僧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的缘由。

虽不识字,却善根成熟,踏上求法之路

六祖惠能在公元638年2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新兴县夏卢村的一户卢姓人家。

虽然他的父亲卢行瑫原先是做官的,但是后来被贬,不得已来到新兴县与李氏结合,才生下了惠能。

本以为一家三口人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可是,父亲在他3岁时,不幸离去,只剩下母子两人相依为命。

由于家里比较贫寒,所以惠能未能上学、读书,以致于到了后来,随着他慢慢长大,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开始靠上山打柴为生。

直到24岁时,有一天,他卖柴回来,路过了一家店,听到里面诵念《金刚经》,不由得心生欢喜,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于是,他通过了解后,才发现这是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所讲的,于是他便想着去求法,随后,更是安顿好母亲,前往求法之路。

听经既悟,以一首偈语,得到五祖认可,传承衣钵法脉

虽然此去路途艰难,但是六祖惠能求法心切,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来到东禅寺。

此时,五祖弘忍正在讲经说法,而惠能看到后,便向五祖说明其来意,说自己是“求法作佛”。

最后,更是以“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分”,深得五祖弘忍的认可,知道他是佛门人才,以后必有一番作为,同时为了磨练他的内心,便安排他到米房舂米,以此来让他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

而六祖惠能更是没有任何的怨言,在米房足足干了8个多月,每天除了干重活和杂活,他也会去听经,虽然他不懂文字,可是他悟性好,可谓是听经既悟。

直到有一天,五祖弘忍为了传承自己的衣钵,便叫众弟子根据自己的领悟境地,分别作偈,好决定衣钵的传承。

当时的众弟子,都认为神秀作为首座和尚,还是教授师,本就精通佛法,肯定能得到五祖的衣钵传法。

而神秀本人呢?自己虽然早已经写好偈,却不愿交上去,认为自己是为了求法,而不是求祖,可是如果不交呢?又怕师父会说他没有见地。

最后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偈写在墙上,于是便写下了:“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时的六祖惠能听到后,认为此偈未能明心见性,只是渐次法门,未能达到顿悟,于是便请人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随后,五祖弘忍看到后,认为六祖惠能的偈语已经达到明心见性,而且还能关照本心,可谓是直视自己的本来面目。

到了半夜,便来到米房,示意惠能,他心领神会,来到五祖弘忍的房间,五祖亲自为他讲经说法,并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惠能。

还嘱咐他赶快离开,最后为他留下“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的话语,让他等待机缘成熟,再出来传法。

建立南宗禅,开始传播禅宗

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法脉后,更是时刻牢记五祖的教诲,开始离开这里,据《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在外隐遁了5年,为了符合弘忍去世后惠能才出山的说法,形成了16年之说。

六祖惠能更是在这段时期内,更好地领悟了禅宗要旨,到了公元676年,六祖惠能认为时机成熟,便开始出来传法,随后来到了光孝寺,以“不是幡动、而是心动”的禅语,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当拿出了传承的信物时,大家才得知原来是东山法脉流传到了这里,随后,六祖惠能真正地开始讲经说法,与师兄神秀两人形成了南宗禅和北宗禅,而两人的思想形成了“南顿北渐”之说。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宗禅受到了大家的认可,继而形成了南宗禅的主流和正统地位。

而六祖惠能说法35年,更是让禅宗得到了大兴,其得法弟子更是把禅宗得到了发展和传播,一直流传至今,可谓是意义深远。

虽然六祖惠能不识字,可是他悟性高,能够听经既悟,以致于能够直视自己的本心,做到明心见性,正是他的这种顿悟,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认可,把衣钵传承给惠能,才得以让禅宗真正的传播出去。


海宁优选 宝贝屋礼物网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