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

六尺巷在哪里(“六尺巷”相传百年)

六尺巷在哪里(“六尺巷”相传百年)说到著名的“六尺巷”,估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它位于安徽省桐城,是当地负有盛名的一个地方,每年到这里参观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位置,全长只有100米,宽度2米,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从这个规模来看,无疑就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古道,为什么会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成为旅游圣地呢?这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和传说?

图片:六尺巷漫画截图

一、六尺巷背后的故事

六尺巷在哪里(“六尺巷”相传百年)

1、两个大户的争斗

去过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就一定知道这条小巷的南边是清代名臣张英的府邸,而小巷的北边则是吴氏家族的宅院。之所以有了现在的六尺巷,其实是北边的吴氏家族翻盖宅院的时候引起的。

也就是说这条巷子在清代康熙年间是不存在的,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六尺巷声名远播,这条巷子的南边原本住着大臣张英和他的后人们,当时张英官拜朝廷文华殿大学士,还身兼礼部尚书,是妥妥的实权派一品大员,也是康熙帝身边的肱股之臣。

而巷子另一边的吴家在当地也是知名的富户,过去的两家其实只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完全没有六尺这么远,那究竟发生了什么,才有了现在的六尺巷呢?

相传有一年吴家要翻盖自家的祖宅,这个时候就牵扯到了两家之间的那堵墙,吴家认为这堵墙是自己的,张家也同样一口咬定是自己的,就这样,为了一堵墙两个大户人家激烈的争吵起来,吴家认为自己有的是钱,张家觉得自己势力大,谁也不愿意退让,还为这事打起了官司。

图片:张吴两家发生争执漫画截图

2、宰相的一首诗

地方官不管是身份还是地位都不如这两家的主人,一时间谁也不敢得罪,就反复的出面调解,但是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件事越闹越大,在民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张家为了快速了结这件事,就给朝中的张英写信,意思就是吴家要把墙占为己有,你一定要给家里出口恶气。

张英收到家里的信看罢之后,明白了是宅基地引起的纠纷,这在当时的乡下很是普遍,归根结底还是以前的先人们没有在这方面形成文字性的契约,这样就没有主权之分,遇到争议自然很难判断谁对谁错。张英毕竟是一朝重臣,眼界和格局还是有的,他觉得大家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不要弄得太尴尬。

图片:张英准备回信剧照

张英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压制吴家,而是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张英认为两家的争执不就是因为一堵墙吗,咱们家让给他几尺地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事情不就很好解决了吗?

其实这件事也可以看做是张英给家人们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意思是凡事不要过于斤斤计较,人活着的时候只知道争来争去,到去世的时候还不是回归到起点,一无所有吗?

至于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有什么意义呢?偌大雄伟的长城,几千年过去了还在那里,可是当年修长城的秦始皇在哪呢?还能够看得见吗?这都是过眼云烟,生命没有了,一切也就没有意义了。

图片:张英的回信漫画截图

二、六尺巷存在的意义

1、六尺巷的出现

张英给家人的这封回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后人们看毕立刻领悟了其中的意思,既然老爷子发话了,那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了,于是张家人主动找到吴家人,说明了来意,并且最终让出三尺之地给吴家,尽显名臣之家的大度和风范。

吴家一看张家这个态度,自己也感觉道义上站不住脚,愧对这个多年的老邻居,于是同样也让出了三尺之地,这样也就形成了著名的六尺巷,如今我们来到这里,在小巷之前就立着一块牌坊,上面镌刻着“礼让”二字。

这个发生在清代的两家人之间的小故事,虽然不是什么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却对世人有着很深刻的警醒之意,六尺巷的存在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宽容他人,礼让他人,不要为了一点眼前的小利益就与别人发生争执,结下仇怨,这样对人对己都没有任何的好处。

这个故事距今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时间,但仍旧具有很重要的道德意义,比如从新闻上我们仍旧不时看到因为土地房屋问题引发的纠纷,其中轻则对薄公堂,重则大打出手闹出人命,当大家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妨想象张家和吴家六尺巷的故事。

图片:现今的六尺巷资料截图

2、其他的版本

另外再说一下,关于六尺巷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大家比较公认的就是上面讲到的这一个,不过根据考证各方资料以及参考民间传说,其实六尺巷的来历还有其他的版本。

第一个是褚人获在作品《坚瓠集》中记载的,主人公并非清朝名臣张英,而是生活在明朝的翰林舒国裳。

故事的情节基本和张家吴家那个版本一样,但是回信的内容变成了:“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径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根据考证舒国裳是南昌人,真实性存疑,不过这算是已知最早的版本。

图片:六尺巷的故事由来资料截图

第二个关于六尺巷的版本比舒国裳版本要晚上一些,记载的也是发生在明朝的一件事,不过发生的地点是在河南的安阳境内,主人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尚书郭朴,民间人称东野先生,故事的情节桥段和张英版、舒国裳版完全一致,甚至回复的诗句也和张英的一模一样,根据考证,记录这个故事的作者为叶廷秀,是明代天启年间的进士。

总体来看三个版本都基本一样,目前尚不能明确查证哪个是最早的版本,哪个又是最真实的版本,不过从现在来看,这些已经不再重要,反而是故事带来的人生道理,更应该被我们大家关注和学习。


大眼橙评测网 欣宸优选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