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历法,已自觉“置闰”,只是甲骨文中,尚未发现“闰”字。其时的“闰月”,或称“十三月”,或重复上一月的“月份儿”。
《说文》对“闰”的解读是:“余分之月。五岁再闰也。”
许慎,有进一步的解释。
其云:“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
他说,“闰月”,是因为这个月里,周天子整月都居于“门中”,所以,造了“从王在门中”这个“闰”字。
许慎还引了《周礼》中的话——“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公羊传注》云:“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正于天子,藏于大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面南奉天子命,君北面受之,比时使有司先告朔,谨之至也。”
“大祖庙”就是“太庙”。新年中的每个月初一,都要举行朝觐太庙的礼仪。
《论语》亦有“告朔”记载;《春秋》则谓“视朔”;《礼记.玉藻》谓“听朔”。“告”者,是天子命官员于太庙颁读历法和政令;“视”者,言天子入庙视览诸侯逐月送来的报告;“听”者,是说天子要在庙中听诸侯执行上一月政令的汇报。
周王室之祖庙,设计为五室、十二堂。每年十二个月的“告”“视”“听”,依次在十二堂中对应之“堂”举行。
许慎的这个认知,是从董仲舒来的;而董仲舒的理念,是从孔子来的。
甲骨文中有“王”字,为“斧头”象形。“格仲尊”之金文,与《说文》收入的“王”字古文,明显可见与甲骨文的“笔势”演变,皆为“斧头”象形而来。
《礼记.明堂》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
“斧扆”,是绘有斧头的画屏。上述记载,是说以这种画屏象征统治和权力。
另可为据的是,“斧”与“戉(鉞之本字)”一语之变。甲骨文、金文和《说文》所收“戉”字,亦有系统“笔势”演变关系。《说文》“戉”下引《司马法》云:“夏执玄戉,殷执白戉,周左杖黄戉,右秉白旄。”
唐宋以后与“闰”字形有关的字,可以不考虑。
班固还引《春秋》和《左传》语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颜师古注曰:“言四时渐差,则置闰以正之,因顺时而命事,事得其序,则年谷丰熟。”
《尧典》,承载了上古先民对时空统一的认知,也代表着最早的“君权神授”“君权天授”之王权政治的理念。
发生于新石器时期的农业革命,是以当时的人们对天文的了解、观测为重要基础的。而掌握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一定是部落首领之上的统治者,这是天文知识与人间政治的最直接的关联。
《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