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戒网瘾的学校哪个最好

戒网瘾的学校哪个最好

应景是什么意思(很应景的一句话)

应景,一种通过耳濡目染,几乎人人都无师自通就会的社会技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为了适应当前的情况而勉强做某事,这个解释还是很传神的。老佛爷高兴了,大臣就要说吉祥话;头头表现了,下属就要用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作出反馈;形势需要了,就要拿出作品献媚,赶完工程献礼。人人都参与其中,却人人都不当回事,也就是为了适应当前的情况表演一下。

应景几乎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社会技能,也是一种虽无明确形态却又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它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的诸多方面,伦理的,道德的,人情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等等,几乎无所不在。因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就是人,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有人的地方就缺少不了应景这种社会现象。应景就是人的固有性格之一。

既然是人的固有性格就必然有心理基础。生活在一群人当中,渴望尊重,不被当做异类,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之一;不花一分钱从北京到上海,个高的撑着雨伞,自己毫不费力的就避免被淋湿,这种搭顺风车的思维也是应景的心理基础之一;百姓需要模范,组织需要表现,国家需要成绩,这是整体的心理需求。

人既然生存于社会之中各种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人性的特点,人们表达思想,做出行动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的目的也是为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除非与自己的利益产生激烈的冲突,一般是不会破坏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现实却是,人们的大脑总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人们的大脑又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不总是与别人的想法一致,但是出于维护人情的需要,通常情况下不会去反驳对方,会用一些简单而中性的词汇予以敷衍,这就是应景。智慧的先人总结了两句话来概括这种现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应景是什么意思(很应景的一句话)

个体的人有这种需求,由人组成的团体及更高的形式国家自然也就有了这种需求,于是应景的范围便被大大的扩展了,由过去的语言、动作发展到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从谶纬、祥瑞到献礼工程、上天入地,一路发展下来花样是越来越多了,日子是该怎么过还就怎么过。盛世的景象应付一下就好了,千万别当真!

古人并不笨,不然怎么会发明出“应景”这个词来,还编了很多故事来嘲讽这种“应景”,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武皇令百花冬天开放的故事了。传说有一年冬天微醺的武则天去赏花,看见整个花园只有腊梅在雪中盛开,显得太单调了,于是借着酒劲传旨百花,命令它们必须在第二天全部开放,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除了牡丹外所有的花都开了,提心吊胆一夜的武皇非常高兴,终于没丢面子,但对牡丹的负恩非常愤怒,下令迁往洛阳,所以现在看牡丹都要去洛阳了。

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几乎每个人都在应景中度过一生。幼时为了面对家长和老师需要考试成绩应景,一次一次的考试,一次一次的应景;青年需要面对的更多,应景的也就越多;及至中年以后,应景的技能越来越圆滑,也越来越麻木。归结到本质,应景都是一种短期的、即时的行为,时间长了就变成一种固定动作,丧失了初始时那种圆滑人情的喜悦,渐渐生出一种看透世事的心绪,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漫长的人生不是好事,因为失去了曾经满怀希冀的种种可能性,只能按部就班的活着,这个时候时间是在消磨你而不是成就你!

人是靠预期活着的,活着就是对未来还有希望,还想象着有比现在更好的生活等着自己,而且还要看到自己的下一代过得好。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来说,没有比对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期望更大的生活动力,上学、工作、成家、生育、再上学、工作、成家、生育,一直这么循环往复下去,说好听叫生生不息,说现实就永无尽头。“四世同堂”就是这种期望的最佳注脚。

与应景的短期行为相比,在多长时间维度上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和你的后代的人生。在这个概念频现的年代,最为大众接受的一个观念恐怕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不惜重金,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参加各种“加餐”,各种能力的“应景”测试也层出不穷。可惜的是人生是场马拉松,起点的那一时快慢并不能决定什么,否则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改朝换代,皇家的那个龙种会输给老百姓的孩子。反而早早的让孩子在各种“应景”中消磨掉了对生活的希望,无奈的进入longgreychinesemanhood(漫长而灰暗的中国式成年生活)。

相对于漫漫人生,其实也不漫漫就几十年,应景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从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角度出发,人们更应注重对长远人生的规划,确定自己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应景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生活技巧不是生活目的,主要作用是来润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抹上一层油。人们往往将二者的次序搞混,只注重看得见、摸的着的应景,对待人生则是两眼一抹黑,走到哪算哪。把侥幸当能力,把运气当本事,我们总是很容易做到。

由于道路的关系,每天送完孩子后总是顺路就去那家吃油条,当然也没有选择性,那里只有这一家卖早点的店面,其它的都是散兵游勇式的撂摊货,虽然未必不如这家店面,但心里总有着“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想法,万一吃坏肚子能找着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中间虽换过几次人,还经常任性的关门,也只能去吃,不知为什么今早突然不想在这家吃了,想走远些,去另一的地方吃撂摊货的鸡蛋饼,只是心里一直犹豫,害怕自己走到哪里就习惯性的进去,已经好几次了,习惯总是很有效率的。当我走到哪里一看,心中一喜,没开门,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吃鸡蛋饼了,这家店还真是应景!

文心结网公众号:wenxinjiewang

更多文章在简书-文心结网,网址:http:///users/a86807e99971/latest_articles


上海旅游之家 山顿网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