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楚剧四下河南母亡店中原唱

楚剧四下河南母亡店中原唱

楚剧四下河南(田禾:如泣如诉的楚剧悲迓腔)

楚剧四下河南(田禾:如泣如诉的楚剧悲迓腔)

我喜欢看戏,朋友中知道的很少。京剧、楚剧、汉剧、黄梅戏、越剧,我常看的是这几个剧种,但我最喜欢的是楚剧,其次才是京剧和黄梅戏。

让我这么喜欢楚剧的原因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村里有几个喜欢楚剧的老人,热天到稻场里乘凉,张口就唱开了,经常一唱就唱到深夜,到天稍凉一点了,才回家睡觉,有时还唱到转钟。我和几个喜欢赶热闹的孩子,搬一条板凳坐在旁边静静地听,有时就坐在草堆或石磙上,日长月久,我就喜欢上了楚剧。

楚剧四下河南(田禾:如泣如诉的楚剧悲迓腔)

到我十二三岁时,我们周围的村庄里经常唱戏,唱的基本上都是楚剧,我只要听到有唱戏的消息,每场必到,有时看戏逃学,还挨过老师的打。那是因为唱《四下河南》时,头一天晚上唱第一集,也就是“一下河南”,第二天白天唱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因为看上瘾了,想接着看。我特别喜欢《四下河南》里的悲迓腔,如泣如诉,千回百折,缠绵幽怨,让人听了感动落泪,再一点,不看到最后的结果,心里会更难受,于是就不想去上学了。

我是1985年到武汉的,开始几年,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去剧院看戏,只是买一些楚剧磁带,一个人躲在家里听。我当时买的楚剧磁带,如《荞麦馍赶寿》《葛麻》《九件衣》《乌金记》《百日缘》《哑女告状》《白扇记》《卖棉纱》《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何氏嫂劝姑》《蔡鸣凤辞店》《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讨学钱》《庵堂认母》《打金枝》《杨绊讨亲》《吴汉杀妻》等等,大概有两百多盘。经常一个人听着听着,听到好笑处,就傻傻地笑;听到悲惨的地方,常常掉眼泪,有时还哭出声音。

我到武汉各个剧院看戏,是近10年的事。那是2005年1月,湖北省第三届楚剧艺术节在武汉拉开序幕,当时任湖北省楚剧团团长的陈常喜送了我好几张票。我认识陈常喜,是在2003年10月,那次我老家人为我们1500岁的吴姓始祖祝寿,我把湖北省楚剧团请到我家乡唱了6天戏,当时去的湖北楚剧名家大腕有张巧珍、彭青莲、陈常喜、詹春晓等,引起我家乡不小的轰动,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戏。

第三届为期一周的楚剧节期间,我什么事都丢到脑后了,什么也没干,一心看戏,白天看白场,晚上赶夜场。汉口循礼门的武汉剧院、武昌阅马场的湖北剧院、汉口永清街的武汉歌舞剧院、汉阳古琴台的琴台大剧院,还有武昌的中南剧院、洪山礼堂、田汉大剧院等,只要唱戏的地方我几乎都去了。那一次看的楚剧剧目有《娘娘千岁》《站花墙》《庵堂认母》《潇湘夜雨》《穆桂英休夫》《巧莲绣字》等,让我足足过了一回戏瘾。

后来的第四届、第五届楚剧节都移到楚剧的发源地孝感去了,因为那一段时间很忙,实在是走不开,所以我没有去孝感。

楚剧,是黄陂、孝感的传统剧种,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1926年9月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正式定名为楚剧。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楚剧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颇受楚地的广大百姓喜爱,即使在武汉,楚剧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汉剧。

自第三届楚剧节之后,我看戏更上瘾了,于是我每天在网上关注各个剧院的海报,只要知道哪个剧院唱戏,特别是唱楚剧,我就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去看。好在唱戏都在夜里,我很多年不打牌了,夜晚空闲的时间比较多,除了看书写作,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了。

2008年1月,武昌蛇山脚下的黄鹤戏楼开业了,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所属的楚剧、汉剧、黄梅戏三个剧团在此开展双休日轮流演出。我去得最多的也就是黄鹤戏楼了。黄梅戏、汉剧,也看过几场,但看得最多的还是楚剧。有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好像有点百看不厌的感觉。

《四下河南》是我最喜欢的楚剧戏,从小时候算起,到现在也不知道看了多少回了。《四下河南》描述的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一桩奇冤大案,武举赵炳南阴险狡诈,为谋其弟赵炳贵家产,害得赵炳贵一家家破人亡。赵炳贵之女赵琼瑶不怕土豪恶棍行凶作恶和贪官污吏徇私舞弊,千里迢迢四下河南,到开封府找包公鸣冤。她历尽了艰难险阻,得到了许多善良人的同情和援助,包青天执法严明,依律惩处了罪犯,正义战胜了邪恶,奇冤得到昭雪。那种苦大仇深、催人泪下、九曲回肠、悲惨凄恻的“悲迓腔”调子,那种长歌当哭的声韵,极其撼动人心,让台下观众痛不欲生,泪流满面。

楚剧的悲迓腔,委婉凄楚,一字一顿,三字一甩,重音如捣,轻声若泣,铺天盖地的悲腔悲调,让人痛彻肺腑。楚剧一直保持了这种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色,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听众、观众。

近两年碍于写作的压力,总想多看点书,多写点东西,黄鹤戏楼渐渐去得少了,但我非常怀念那段看戏的日子。

楚剧我会永远爱好,永远不会改变。

end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监制:吴晓君编辑:张杰

文字:《武汉印象·2014》散文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校对:简简小禾周

投稿:wuhanwenyi@126.com

注:版权归“武汉文学艺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智齿网 天津自考之家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