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投稿

93年狮城舌战(1993年“狮城舌战”)

93年狮城舌战(1993年“狮城舌战”)

当我在电视上再次看到蒋昌建的时候,他是《最强大脑》节目的主持人。他的主持风格中,依稀可见当初最佳辩手的风采,但是我却始终难把这个主持人和1993年大专辩论赛的辩手联系起来。

主持人很多,他不算是最好的,但是最佳辩手只有一个。

那年9月我开始到县城读高中,并没有从电视上看到8月份的辩论赛,因为村里连电都没有。

93年狮城舌战(1993年“狮城舌战”)

开学后,大专辩论赛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蒋昌建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辩论赛的画面经常重播,即使上学校外面的小餐馆,都能感受到狮城舌战的氛围。

这是典型的90年代初的场景。

1992年的南巡讲话,“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重申了改革开放的原则;

1993年,在河南省最落后的一个县城,人们为复旦大学夺得辩论赛冠军而欢呼;

2年后的天津世乒赛,中国男乒重新崛起,“国球”让小县城再次沸腾;

又过两年,人们在电视机前目睹了香港回归的直播。

电视开始在县城普及起来,小县城的人和首都北京拥有了真正同质的时空,人们对祖国的概念,有了无比清晰的认知。市场经济的推行,与国家认同的加强,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人们的爱国热情无比高涨。

那时的人们,很少细想,这样的辩论赛,其实只是一种邀请赛,代表中国大陆参赛的复旦大学,是教育部指定的,而没有全国选拔的环节。

但即便如此,在大专辩论赛夺冠,还是比在体育比赛中夺得一块金牌更让人激动。

这是青年才俊的对决,某种程度上也被理解成了知识和智力的对决,更大意义上,这是民族未来的对决。

蒋昌建和他的队友所代表的一代青年,将为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人们心中的答案,无疑是乐观的。

▲蒋昌建,图片为《最强大脑》视频截图

这些辩手,展现了一种清新而凌厉的气质。他们身着西装,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体现;他们头顶名校的光环,侃侃而谈,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对方辩手不要偷换概念”,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对方辩手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则几乎是胜利的宣言。但是,何为“偷换概念”,何为“正面回答”,大多数不懂,也并不在乎。

可以说,代表中国大陆出场的几位辩手,几乎定义了风度、知识和才华。复旦夺冠后,有关他们如何训练如何疯狂读书的报道,甚至在《妇女生活》这样的杂志都能读到。

这对青年人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也能为国争光。那种自信和辩论风格,集知识、思辨和临场发挥的表达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才华。

现在看来,后来很多大学中学乃至小学组织的辩论赛都很成问题,过于强调辩论的技巧,把排比等同于气势,把气势等同于优势,把言辞等同于真理。

但是,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确实影响深远,从此之后,辩论赛成为各大学最常见的活动,成为青年人、特别是大学文科生展现才华的舞台。

和后来大众传媒真正崛起后的各种真人秀节目相比,辩论赛依然是智力含量最高的。

辩论赛让大学走向了大众,复旦大学成为县城人心中的名校,尤其是它的文科,一举奠定了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

80年代北大就参加过辩论赛,但是央视只播过最后的决赛,而且由于电视远远没有普及,在普通人中几乎没产生影响。此后,大陆的高校也参加过辩论赛,却再也没有1993年的影响力了。

这是90年代一种独特的青年文化,它处在大众媒体开始崛起的时刻。辩论赛中既有家国情怀,又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并以一种个人表达的形式展现出来。辩手成为全国性的明星,这样的局面在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样的辩论赛深刻影响了那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热爱读书,推崇智力,融入世界,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他们是古老国度在现代化道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引领了那个时代青年进步的风潮。他们所表现的青年的样子,放在如今,也仍不过时。

原文标题:93年狮城舌战(1993年“狮城舌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jingsheng.com/tougao/12028.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豪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