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佛记(齐鲁大地寻佛记)
在诸城和青州两座博物馆中观赏北朝佛像的时候,我时常想,这些佛像是谁造的呢?又经历了什么让它们支离破碎?当年拥有这些佛像的寺庙又会是什么样子?南北朝这样的大乱世,整个中国都在动乱中匍匐前行,齐鲁大地也不能幸免。“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犹在诗人的笔墨之下,北朝寺庙的图景应该也不逊色多少吧。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再加上“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让早期的寺庙几乎难以幸存。
济南周边隐秘于山坳中的两处大寺,难得的为我们留下了点早期佛寺的蛛丝马迹。哪怕几片残存的砖瓦柱基,都给后人凭吊提供了可以看得到的物件。青龙山麓的神通寺和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就是我齐鲁大地寻佛记第二日的主要目的地。这两处寺庙有太多相似的命运了,它们都位于山坳中,它们都始建于东晋,它们都曾无比辉煌,也都历经磨难,如今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灵岩寺内建筑遗址本文摄影均为张小中图
神通寺,左青龙右白虎的佛域净土
从济南市区去神通寺,有直达的公交线路,但旅途也颇为辛苦。走走停停的公交车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神通寺门口,头晕目眩的我踉踉跄跄下了车,还没定好神,又被喷了一脸的汽车尾气。远望着神通寺方向,只见一群亮闪闪的仿唐建筑,我心里一惊,心想不会又是在遗址上造了一堆新建筑吧?走进才搞清楚,这是1999年在神通寺遗址前,修建的神通寺遗址博物馆。仿唐建筑看外表还算中规中矩,博物馆内用展览的形式展出了神通寺的历史沿革、出土文物,但这些几乎都没什么游客去看。复建的建筑物多数还是被用作礼佛场所,室内陈设有佛像佛具,室外还有供善男信女上香拜佛的香炉。我匆匆别过这里,沿着景区的参观指引,去往东侧的四门塔。
神通寺始建于东晋时期,原名郎公寺,是山东地区第一座佛教寺院。佛寺的创始人叫做朗公,是西域著名僧人佛图澄的高徒。朗公先后受到前秦苻坚、南燕主慕容德的推崇,甚至做了南燕的国师。得到国君支持的朗公,让郎公寺成为当时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寺院规模宏达,《水经注》中就有“朗居昆瑞山,大起殿舍,连楼垒阁”的记载。神通寺选址极为讲究,东侧是青龙山,西侧为白虎山,寺庙就位于两山之间的山坳中。
神通寺新建仿唐建筑
沿着青龙山步道继续前行,半山腰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佛塔,始建于隋代后期的四门塔。远远望着四门塔,造型并不华丽,我却能体会到这简洁中的生命力。大块青石是四门塔的主材,流畅的的几何形勾勒了朴素的基调。塔刹向上逐层缩减,呈现一个宝箧印经塔的样子。四个方向各开一门,每个门内原来都有三座佛像,目前仅各剩一尊。在四门塔的考古中曾发现一个舍利石函,内有舍利。这些舍利是谁的?四门塔地基还有其他文物么?四门塔的建立又是因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需要更多的考古去发现了。
沿着山路继续上行,是刚发掘不久的神通寺遗址,登山过程中一定要回头再看看四门塔,我发现这是拍四门塔最好的角度。当我走到神通寺遗址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东西可以看,无非一些凌乱的基础和东一块西一块的碑刻。这并不妨碍我这个思想活跃分子,调动脑细胞来幻想着神通寺曾经或许有过的辉煌。硕大的柱础上是挺拔的木柱,柱子构成的空间被木梁勾连,斗拱一层层的出挑,檩条一根根的排列,青瓦覆顶,我就这样直勾勾的盯着眼前的废墟,脑海里修造着我想象中神通寺的样子。
但话说回来,神通寺有一个特定的样子吗?历经“三武一宗”灭佛的毁坏,还有数次战乱的摧残,神通寺重建过数次,样子也有了多个版本。目前的遗址上明代碑刻最多,大概有十七块,元代和清代碑刻较少,我猜想神通寺在明代的规模应该很大吧?
攀登青龙山回望四门塔
遗址的北侧继续前行,有一座异常华丽的唐塔,和简洁的四门塔有着鲜明的对比,当地人叫它龙虎塔。看名字就知道了,这是青龙山和白虎山的组合体。据说龙虎塔的建造和武则天有关系,但这种说法是否是为了增加故事性而被某一时代的人臆造出来的,已无从考证。塔北还有46座宋元僧墓塔,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元代道兴禅师塔和德云禅师塔,他们都是神通寺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再往前走就是整个景区最后一处看点,山东省保存最好的唐代摩崖石刻群。丰富的题刻和历史名人的造像是我对这里最感兴趣的地方,其中10尊刻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年号,唐代皇室南平长公主、赵王李福、驸马刘玄意等是像主。古人把自己刻在崖壁上,与神佛同处,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浪漫吧。
龙虎塔
灵岩寺,泰山北麓的海内名刹
与神通寺的命运有点相似,历经“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和各种战乱的灵岩寺,早期的建筑早已无存,但灵岩寺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运气。灵岩寺的房舍多是明清建筑,起码不需要我看着废墟脑补了。很多史料记载灵岩寺始建于东晋,比神通寺稍微晚了一些年,创建人同样是朗公。朗公在建造神通寺的同时,因为与泰山的隐士张忠交好,有“尝往来于此说法”的记载,后来朗公在此“始建精舍数十区”。灵岩寺的地理位置太好了,纹理清晰的山石、郁郁葱葱的古树环抱着灵岩寺的古建古塔,宛若一幅中国古典山水画作。我去过很多著名的寺庙,能和灵岩寺的美感比肩的寺庙凤毛麟角。早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灵岩寺就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并称为“域内四绝”。
也许因为偏僻的缘故,来灵岩寺的游客很少。我从山门进入,环顾四周,只看到一位阿姨在清理落叶。前边几处建筑多是清代重建,新近粉刷过,色彩有点艳丽过头了。因为地质的造化,灵岩寺区域内泉眼很多,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双鹤泉、白鹤泉、飞泉、朗公泉等都是济南名泉。在汉柏东侧,有三个泉眼毗邻,古人用“五步三泉”来形容这一景象。三泉汇聚行成一个水潭,澄澈透亮。我用手点了一下水面,冰凉的触感从指尖直击脑门儿,整个人都在哆嗦中精神了起来。像镜子一般的水面也因为我的调皮,泛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惊醒了藏在水底的锦鲤。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北宋彩塑罗汉像
北宋时期的灵岩寺可是热闹非凡,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如同隐士似的。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从那里来灵岩寺不算麻烦。自从宋真宗来灵岩寺游玩顺带作了首诗之后,北宋的文人和政客就如同追星般也来灵岩寺游玩作诗。不完全统计,北宋有40多位诗人来过灵岩寺,一共作诗70多首,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苏澈和王安石。苏澈笔下的灵岩寺不仅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而且也是他参禅静心的绝好去处。苏澈的《题灵岩寺》碑,现在依旧珍藏在灵岩寺内,上面的字迹扔清晰可见“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灵岩寺在北宋时期的名气到了顶峰,这翻热闹之下,大兴土木也成了僧人和达官贵人的共识。辟支塔和千佛殿里的彩塑罗汉都是北宋时期建造,如今也都成了国之瑰宝。耗时63年才建成的辟支塔,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为了纪念辟支佛而修建。塔身周遭雕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从建成开始就是灵岩寺的标志,宋代曾巩曾作诗赞颂辟支塔“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千佛殿内共有40尊彩塑,其中32尊是北宋原作,8尊是明代补塑。彩塑神态各异,写实的手法中力求表达每位罗汉不同的性格特点,梁启超曾赞誉这些罗汉为“海内第一名塑”。辟支塔再往西行便是塔林,从隋唐到明清的160多座墓塔规模,毫不逊色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唐代慧崇塔单独立于塔林北侧,看着有点像一座缩小版本的四门塔。塔身的雕刻风格带有一些六朝时代的气息,也有唐代的韵味,慧崇塔就是大时代变迁中某一时刻最好的定格。
唐代慧崇塔
这个春风拂面的下午,我在静谧的灵岩寺中闲逛着,时而听到阵阵鸟鸣,时而丝丝花香划过鼻尖。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山门附近的桌子上提供免费的香。我拿起香,回到大雄宝殿前,在香炉中插好后许下了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吧。如果从东晋算起,灵岩寺有一千六百多岁了,哪怕以珍贵的宋塔宋塑算起,也有一千余岁的高龄。我只愿它们继续好好的活下去,继续这样静谧和优雅,不被过多打扰。
原文标题:寻佛记(齐鲁大地寻佛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jingsheng.com/wenda/20082.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豪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