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见问答

中业岛是怎么丢的(中国是怎么丢了中业岛的)

中业岛是怎么丢的(中国是怎么丢了中业岛的)

南沙群岛230多个岛礁都面积很小,最大的七个岛依次为太平岛、中业岛、西月岛、南威岛、北子岛、南子岛、和敦谦沙洲。

*太平岛,面积0.49平方公里,由中华民国控制。

*中业岛,面积0.33平方公里,由菲律宾控制。

中业岛是怎么丢的(中国是怎么丢了中业岛的)

*西月岛,面积0.18平方公里,由菲律宾控制。

*南威岛,面积0.15平方公里,由越南控制。

*北子岛,面积0.14平方公里,由菲律宾控制。

*南子岛,面积0.13平方公里,由越南控制。

*敦谦沙洲,面积0.09平方公里,由越南控制。

偷拐抢骗,尔虞我诈

即便在联合国1968年公佈南中国海区蕴藏大量石油的报告之前,东南亚各国就已经觊觎南沙群岛。二战期间,南沙群岛都在日本控制之下,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华民国接收南沙群岛,但旋即丧失控制。

(太平岛)

中华民国政府总计「认真」过两次,首次在1946/11/24差遣海军上校林遵、姚汝钰,率领「中业号」、「永兴号」、「太平号」、「中建号」等四艘军舰接收(或收復)南沙诸岛,不但建碑测图,并正式在太平岛设立「南沙管理处」管理诸岛。第二次「认真」,在1956年,中华民国海军前后三次侦巡南沙群岛,收復太平岛等。

俟后,周边邻国持续动作频频,软硬兼施,偷拐抢骗,或玩阴,或使诈,又将不少岛屿弄到手,一旦佔得便视为己有,不但态度积极、强硬,并且大举建设、大兴土木,对内对外坚定证示永续经营的决心。

(钓鱼岛)

我怕苦闷无聊,我没有话说──钓鱼台

相对于周边邻国的积极进取,中华民国除了上述两次「发威」之外,表现得倒十分消极怠惰。举例来说,钓鱼台在二战之后根本没有必要落入日本手中:

民国卅九年(1950年)中华民国政府自大陆退守撤军,薛岳将军的一个砲兵连被派至钓鱼台列岛镇守,以免整个中国大陆国土都丧失了,说不定连这一块小小的边疆国土也会丧失,当时还向在附近打渔的日本渔船开砲驱离,日后民国四十年代(1951年后)因此地无水源,驻守的官兵生活很苦闷又单调,故连同彭佳屿、棉花屿一块撤军,行成一个无人管辖的荒岛。

显然中华民国国军不像南海邻国军队那样拥有持续不懈的恆心,发威只能发一两次,其他时间都在打瞌睡,这里,请注意薛岳派一个砲兵连驻守钓鱼台,刚开始的「初衷」堂皇正大,但是国军却缺乏贯彻始终的恆心与毅力,嫌生活苦闷单调,嫌钓鱼台没有水源很辛苦。

诸君请想想,就这么一念之差,造成后患无穷。国军砲兵连驻守钓鱼台在1950年,国军撤走后,钓鱼台沦为无人荒岛,美国政府向日本租借黄尾屿、赤尾屿作为海空军训练演习场地,是在1955年,美国琉球民政府发表「关于尖阁诸岛领土权」声明,是在1970年9月1日,将尖阁列岛划属八重山郡。

倘若这砲兵连能够贯彻初衷,留守钓鱼台,钓鱼台在中华民国国军的「有效占领+行政管理」之下,美国想租黄尾屿和赤尾屿,将会向中华民国政府租借。

(中业岛)

我怕事所以硬不起来,我没有话说──中业岛

菲律宾目前实际控制南沙群岛七大岛里的中业岛、西月岛、和北子岛,均夺自中国之手,菲国在南沙群岛第二大岛的中业岛更建有一条跑道长1,500公尺、宽90公尺的机场,设立卫星通信系统,不但驻军,且有居民。

中华民国是怎么丢了中业岛的呢?

1971年7月29日,菲律宾突然侵佔中业岛。诸君请注意,南海邻国对南沙群岛的「发难」,通常都採迅雷不及掩耳的模式。俗话说「打铁趁热」,别人抢你东西,你应该立刻夺回,不能拖拖拉拉,不能犹豫不决,但中华民国却「硬」不起来:

民国六十年七月二十九日(1971年7月29日)

我海军支队在南沙第二大岛中业岛,发现菲律宾海军陆战队正在登岛。支队长郝德云上校下令三吋砲准备开砲,一小时内要将菲军全部歼灭,但却忽然接获命令奉令:不挑战,只好眼睁睁看国土沦陷(陆战队官方出版的陆战薪传二第一五五页)

(菲律宾霸占下的中业岛)

民国六十三年二月一日(1974年2月1日)

经国先生指示,研究派军驱逐南沙南越军,但被国防部大力反对,而胎死腹中...经国先生只好作罢反攻南沙被窃佔小岛之议(陆战队官方出版的陆战薪传二第一五九页)

那是1974年2月,蒋经国希望收復南沙群岛中的沦陷岛屿,那时候,蒋经国已经当上行政院长,却摆不平国防部。

为什么蒋经国摆不平国防部?

(蒋氏父子)

因为蒋介石在1975年4月5日去世,蒋经国在同年同月才接任国民党党主席,要到1978年才当上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知道中业岛的重要,希望收復失岛,国防部怯战,执意不允。蒋经国当时(1974年)的权力尚未稳固,我们都知道那时候仍是戒严时代,蒋介石表面上总掌台湾大权,但实际权力都掌控在国民党军系大老手中,国民党内部又派系分裂,长年来有「夫人派」、「太子派」、「中间骑墙派」。蒋经国那时候即时说话,并不算数。

这同批军系大老拥权自重,他们就是丢掉大陆江山的军系大老,也就是现在爱跑大陆和共军打小白球的大老。

我们对照一下中国大陆报导越南巡逻艇今年最近对太平岛的武装挑衅:

《中国南海出事了:越南和臺湾军方在太平岛对射》:臺湾《中时电子报》称越南武装巡逻艇在3月22日及26日,曾两度接近南沙太平岛,臺湾方面海巡警艇驱离时,遭对方鸣枪挑衅,臺方随后也开枪示警。据了解,这起冲突撼动臺湾“总统府”及“国安”高层,臺“国安会”召开跨部会紧急会议,要求守军不得动武,同时也透过“外交”途径向越南表达最严重抗议,这不但是臺、越双方首次武装部队正面冲突,更让诡谲多变的南沙冲突,升温到有史以来最高点。不过,臺湾《时报周刊》还提到,突然面临准备接战的海巡官兵,却好像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更有士兵神情呆滞,眼眶泪水直打转,在防御工事内不知所措。

1974年,菲律宾陆战队都在登陆中业岛挑战了,我国驻军却接获高层指令「不挑战」。2012年,越南武装巡逻艇巡逻到自家门口开枪动武了,我国驻军却接获高层指令「不得动武」。

中华民国爱好和平,绝不主动兴事,但是碰到对方侵门踏户行抢,我们「高层」这三、四十年来的表现已经并非「硬不起来」的问题了,而是让我们怀疑其国家忠(注:文字丢失)了。有这样的窝囊「高层」,就难怪「低层」的当地海巡署士兵同样窝囊到「神情呆滞,眼眶泪水直打转,在防御工事内不知所措」。

我怕死怕颱风,我没有话说──敦谦沙洲

(敦谦沙洲)

中共现拥有南沙驻军岛屿7个,中华民国拥有驻军岛屿1个,越南拥有驻军岛屿30个(包括偷自中华民国的敦谦沙洲),马来西亚拥有驻军岛屿8个,菲律宾拥有驻军岛屿8个,汶莱1个,印尼则在南沙群岛没有实际驻兵。越南的态度最积极,已在所佔岛礁上修建了永固型工事,夺回颇有些难度。

中华民国丢掉中业岛,丢得「气人」,前线军士眼睁睁看着菲国陆战队登岛,一个小时以内便可以驱逐敌兵,但台北高层却命令他们拱手将中业岛送给菲律宾。

中华民国丢掉敦谦沙洲,丢得「丢人」,只因为前线士兵是草莓族,怕死、怕颱风。

敦谦沙洲是南沙群岛第七大岛,和太平岛距离很近,同样属于南沙群岛的北部的「郑和群礁」。1974年,中华民国原本有军队驻守在敦谦沙洲,但是当时的南越利用刮颱风,中华民国驻军躲避颱风警报全数撤回太平岛,越军不怕颱风,不躲颱风警报,反而乘颱风来袭佔领敦谦沙洲。这么一占,就一直占领到今天。

我们必须赞美越南人了不起,1974年2月初颱风来袭,这些越南人不怕颱风,他们反倒「忙」的很,三天之内就连骗带偷,夺到两座排名南沙七大岛的岛屿。

*南子岛──那时候,北子岛(南沙第五大岛)和南子岛(南沙第六大岛)都在菲律宾手中。中华民国王昇上将的台湾军事顾问团对待南越很好,悉心培植、训练南越军队,而王昇上将一手培植的南越军,在1974年2月1日,获知菲律宾的北子岛驻军指挥官过生日,不但派出越南妓女去北子岛给指挥官庆生,并且还假装好心,借船给南子岛菲军,把南子岛菲军送往北子岛参与庆生狂欢派对。但是就在两岛菲军聚集在北子岛狂欢、南子岛唱空城计的当儿,南越军火速占领南子岛,这么一占,就一直占到今天。

越南对南子岛,建设不遗余力

南沙群岛之太平岛(二):过去的失去

*敦谦沙洲──敦谦沙洲原名「沙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敦谦沙洲,为纪念1946年中国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号军舰舰长李敦谦而命名。

南越军在1974/2/1才刚刚使出「美人计」色诱菲军,得到南子岛,他们简直「席不暇暖」,復在两天后的1974/2/3利用颱风警报夺到敦谦沙洲。那时候,中华民国国军只拥有太平岛和敦谦沙洲(南沙第七大岛),敦谦沙洲上有国军驻防,可是颱风来袭,国军怕颱风,越军不怕颱风,太平岛的国军指挥官下令敦谦沙洲驻军撤回太平岛躲颱风,让敦谦沙洲像两天前的南子岛一样唱空城计。王昇上将的台湾军事团一手培植的南越军不怕死、不怕颱风,就在这个颱风天偷占了敦谦沙洲,这么一占,就一直占到今天。(资料来源:退役海军副总司令李敦谦投书传记文学)

此为中华民国太平岛驻军2010年透过军用高倍数望远镜,瞭望越南佔领的敦谦沙洲镜头,可看到许多建筑设施。国安单位透露,如今沙洲上已增添许多电侦天线。我方在太平岛进行轻兵器打靶,都曾被越南抗议,而越南对所占领南海各岛屿每月次数,远高出台湾与中国大陆。国安单位表示,越南积极建设敦谦沙洲的程度令人惊异,近10年来,岛上从荒芜到现在营舍林立,近期又陆续满佈特殊的电侦天线,研判越南有能力侦蒐太平岛与邻近海域的电子讯号能力。对越南疑似在敦谦沙洲发展电侦能力,我驻军已回报台湾,希望研拟因应方案。

原文标题:中业岛是怎么丢的(中国是怎么丢了中业岛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jingsheng.com/wenda/21598.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豪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