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9月27日,离中国人民首次授衔就已经整整52年了。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首次授衔,十大元帅从此载入国史册。不过,首次授衔也给世人留下了几个疑问:、、为何没有出席授衔仪式?为何拒绝大元帅的军衔?为何没给、、授衔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当时,为何这么着急?这是因为没有军衔,在战斗中就容易发生扯皮现象,所以早在1948年,就讨论过军衔的问题。
1950年12月30日,总部把筹备军衔列为该部在1951年的任务。不过,由于受抗美援朝的影响,该工作暂时停止,但这更坚定了实行军衔制的决心。因为在中朝军队的协同作战中,人民军有军衔,而我军无军衔,这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
1951年8月,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在给的电报中,说,由于长期无官阶的制度,一时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
1951年10月,指示全军展开评级工作。1952年4月,回国治病,决定留他在北京主持日常工作。对评级的工作抓得很紧,当年基本结束。
二、苏联顾问帮着出主意
1952年冬,总部讨论军衔的等级设置,请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军衔工作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几套方案,11月26日上报。初步计划军衔分6等20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这个方案除准上将外,基本与苏联的军衔一致。
1953年1月9日,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全军实行军衔制度(后决定延迟)。1月20日,总部下发《关于军衔鉴定工作的指示》,规定军衔鉴定的内容、基本要求及进行的方法。11月12日,局会议通过1954年实施军队改革的决议,确定中国人民实行四大制度:征兵制、薪金制、军衔制、勋章奖章制。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事系统高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为适应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实施军衔制、薪金制、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
1954年2月17日,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由总参谋部代总参谋长为主任,第三副总参谋长、总部副主任萧华为副主任。
1954年10月21日,在第三次会议上,确定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这是中国人民的重大改革。任命为总部第一副部长,协助部长,负责授衔和颁发勋章、奖章等。
1955年1月23日,发出《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军官军衔分5等15级。因为苏联顾问建议,根据他们的经验,首次授衔应尽量压低,所以评定军衔的标准相对较严。
三、拒绝大元帅军衔坚持不当元帅
1955年2月,人第一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军官服役条例》,以人的名义公布。元帅分大元帅和元帅两种,大元帅军衔的五角星有一圈麦穗,元帅军衔则是黄底国徽和五角星。
8月下旬,对和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等都表示不参加评定军衔。按照1954年9月组成的看,12位委员中,除了和,都是元帅。如果、拒绝元帅还可以理解的话,在军中挂名,无论如何应该是元帅吧?但由于的坚持,他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
四.主张当元帅
1954年9月,作为上海市市长的被任命为副。和一样,挂着委员的名,但已经完全转业。比照,也是不应该授衔的。
元帅和大将的人选由书记处提名,局审定。主张授予元帅军衔,他从北戴河打电话给办公厅主任,说苏联的布尔加宁在地方工作,也有元帅衔,平时军服,必要时再穿。由于的建议,于是穿上了元帅服。
原文标题:十大元帅授衔的幕后故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jingsheng.com/wenda/31108.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豪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