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董志翘

董志翘

董志翘(董志翘教授)

董志翘(董志翘教授)7月24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志翘教授为高研班学员讲授第七课,题目为《汉语史研究与多重证据法》。北京语言大学魏兆惠教授主持。

董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提出了学术研究的过程和思路,即学——思——疑——假设——求证——归纳、演绎——结论。具体而言,就是要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假设,然后用大量的材料进行求证,最终得出结论,这给予了学员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很大启发。

董教授对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形成的背景进行了考察,指出20世纪以后,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渐渐突破了单一证据材料的局限,而是逐渐走上了全方位的材料收集,多角度综合研究论证的坦途。董教授认为“汉语史”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专门史的研究。因此,他在汉语史研究中也努力学习运用多重证据法,比如取出土文献语料、传世文献语料与域外汉文文献语料(即类似陈寅恪先生所云“异族之故书”)相互印证;取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实物资料(即类似饶宗颐先生的“无字的考古资料”)相互印证;取出土文献语料、传世文献语料与现代口语方言(即类似黄现璠先生所云“田野调查”“口述史料”)相互印证;取出土文献语料、传世文献语料与相关异国语料(类似叶舒宪先生的“人类学视野”)相互印证等等。董教授提出的汉语史“多重证据法”是前有所承的,但在具体运用时结合了汉语史研究的实际。

董教授通过一系列精彩的研究实例,为我们展示了“多重证据法”的运用和选取、扩大材料的重要性。如“踏”讹为“踰”的现象、“宗和宋”二字在文献中的混用问题、“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山”所指、“猢狲”一词中“狲”的来源以及“暴虎冯河”中“暴”的重新解读等。董志翘教授引用傅斯年先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来形容多重证据法的使用。他强调只有将材料扩大,将学问做深做透,才能有更多新的发现。

董志翘(董志翘教授)

提问环节,董志翘教授亲切、详细地回答了学员们的问题,并且还嘱咐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张弛有度,保重身体。主持人魏兆惠教授在总结中赞誉了董志翘教授严谨的治学方式和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并强调董教授的“多重证据法”为学员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有益于拓宽学术视野,可谓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董志翘教授平易近人的性格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赢得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2018级硕士生赵天魁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2019年7月25日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文献语言学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染发膏之家 亲邻城下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