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家电下乡”,从2007年年底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13年1月底。在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民硬是拉动了6000多亿的家电消费,使得整个行业都为之一振。自此,农村市场一跃成为了各行业争抢的目标。
然而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记“重击”。因此,国家为提振经济,推行了经济内循环策略,并于近期,再一次推出了“家电下乡”政策。
其实,农民对于家电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于结婚配备,在日常使用中,频繁更换家电的情况并不多见。而针对此次“家电下乡”,国家再次力抛13%补贴,而这次补贴能否“补得动”,则于农民现阶段的收入情况和消费意愿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次“家电下乡”成功的原因在哪?
上次那场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之所以会成功,则取决于以下这些因素。
首先,在消费能力上,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5,甚至比2019年的103.2还要高。这主要得益于,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城打工,在种粮收益很不错的当时,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度补充,让农民的钱包开始变鼓,进而激发出了较强的消费意愿。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国家发放的那13%补贴,而这份补贴的出处,源于将“海外补贴”转为了“国内补贴”。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海外需求急转直下,本用于补贴海外消费者的13%补贴,便直接调转方向,补贴给了农民。如此一来,这13%补贴更像是“临门一脚”,彻底激发了农民的消费热情。
时隔8年,“家电下乡”为何却在农村吃了瘪?
上次“家电下乡”可以说是很成功,时隔8年,这次却表现得差强人意,“家电下乡”为何由兴于农村,变成了现如今的在农村吃瘪?
首先,农民现阶段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已经掏空了很多农民的积蓄,其消费能力并不高。而且,在去年5月底的记者会上,总理就已经表示,我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参照城乡收入差距来看,这部分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
与此同时,虽然复工复产,给农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是出于对疫情“常态化”的考虑,农民的储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而在具体人群上,部分愿意消费的年轻人,忙着外出打工,而一向节俭的农村老人,也不舍得消费。如此一来,在农民“无钱消费”和“不愿消费”的双重影响下,农民的购买力,很难被激发出来。
除此以外,据专业数据统计,我国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额约为18.15万亿,也就是说,在前三季度的274天里,平均每天都有超过660亿元存款涌入银行。由此可见,在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当下,大家的储蓄意愿要远高于消费意愿。而从侧面来看,如此庞大的存款,则更多地来自于城镇居民,而农民的存款并不多,可见此次“家电下乡”选错了目标群体。
面对此次“家电下乡”,我们应注意什么?
面对此次“家电下乡”,我们最应该注意的事情,有以下2点。
首先,农村市场的开拓,不止在于让农民消费,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有钱消费。因此经济内循环,应该进一步重视城乡之间的经济流通。通过大力扶持农村产业,让农产品及其他农村产品,也能大规模涌入城市,让农民因此而获利。届时,农民自然有钱消费城市的工业制品,经济也能真正实现内循环。
其次,农民是否要参与此次“家电下乡”,一定要参考自身的实际需求,不要盲目跟风购买。因为参考08年的金融危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民想要挣钱会变得更难,即便通货膨胀会导致现金贬值,但就之前的经验来看,特殊情况下,现金无疑是农民最便于掌握的“硬通货”。